摘要:脾胃虚寒,是指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
脾胃虚寒,又可称为中焦虚寒、脾胃阳虚,其属于中医病机,可多见于饮食不均、喜食冷品等人群。
脾胃虚寒也是指脾胃阳气不足,阳气温煦能力减弱,出现一系列寒症,其主要表现为胃寒胃痛、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腹痛腹泻等症状。

脾胃虚寒的病因有哪些?症状表现有?
脾胃虚寒,多因 饮食失调 、长期生冷饮食,或 过度劳累、久病、忧思过重 等伤脾伤胃所致,或可由 脾胃气虚 等发展而来,其可分为 脾阳虚衰证候 和 胃阳虚衰证候 等。
那么引起脾胃虚寒的原因有哪些呢?
1、饮食不节制
饮食不节制引起的脾胃虚寒,多见于喜欢 经常吃生冷食物 的人群,中医认为,生冷之品容易 损伤脾胃阳气 ,从而导致中焦阳气温煦等 功能减弱 ,就可诱发脾胃虚寒的证候出现。
2、体质差
体质差的人群,通常可表现为机体的 免疫力低下 ,所以先天体质差的人群,可由于生长过程中营养不良,导致机体出现 虚弱 情况,而中医认为 先天脾胃阳气不足 ,则容易导致机体温煦等功能减弱,出现脾胃虚寒的症状。
3、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如 精神压力大、劳倦过度 等,都可引起机体出现脾气虚弱、胃肠虚弱等表现,长久发展可导致明显的 脾胃阳不足 ,从而诱发脾胃虚寒的症状,或由于 脾胃阳气虚衰 , 阴寒内盛 ,损伤脾阳、胃阳,也可导致脾胃虚寒等证候。

脾胃虚寒,主要可见为 虚和寒 的表现,如出现 畏寒、 腹胀、 胃痛 、 胃寒、 食欲不振、喜温喜按、 脉沉迟无力、 口淡不渴等症状。
那么脾胃虚寒的主要症状表现有哪些呢?
1、怕冷
脾胃虚寒患者,可表现为 畏寒怕冷 情况,还可表现为劳累、或 喝冷饮 、 吃冰冷食物 ,或 受凉 后,胃痛或腹痛等情况 反复发作或加重 ,还可伴有精神疲倦、全身乏力、脉虚弱等表现。
2、水肿
脾胃虚寒患者,还可出现 周身水肿 等症状,如肢体困重、 周身浮肿 、全身偏水肿、 腹胀、腰腹酸沉 ,或舌淡胖、苔白滑或有齿痕,女性可有白带量多质稀、 小腹下坠 等表现。

3、四肢不温
脾胃虚寒还可出现 四肢不温 等情况,如可出现机体 手脚冰凉 , 皮肤或面色苍白没有光泽 ,手足不温、下肢无力,或出现与肾阳虚相关症状,如 头目眩晕 、畏寒肢凉、 精神萎靡 、小便不利等。
4、腹痛腹泻
脾胃虚寒还可表现 腹痛腹泻 等症状,如出现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 ,还可出现 腹部冷痛不适 ,由于寒从中生、寒凝气滞,所以其腹痛症状还可伴有 喜温喜按 等表现,其中空腹疼痛更为明显,少量补充食物可以缓解,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明显腹泻、 大便溏薄 等症状。

脾胃虚寒可以怎么治疗呢?食疗有?
脾胃虚寒的治疗,主要是进行 温补脾胃 ,所以脾胃虚寒既可以进行 药物治疗 ,也可以对应进行多种中医治疗,如 针灸、艾灸 等,帮助缓解症状。
那么脾胃虚寒一般可以进行哪些治疗呢?
1、中药配伍
治疗脾胃虚寒,常见的中药有 黄芪 、炒山药、 炒白术 、薏苡仁、 党参 、太子参等药物,此外可用小建中汤剂的中药材进行加减配伍,如常用的有饴糖、 桂枝 、生姜、 芍药 、大枣等。
2、中成药
帮助治疗脾胃虚寒的中成药有很多,如 小建中颗粒 可帮助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等,可用于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嘈杂吞酸、食少心悸及腹泻与便秘交替症状的慢性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患者, 理中丸 有 温中散寒、健胃 等功效,可适用于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胸满腹痛及消化不良等患者, 附子理中丸 有 温中健脾 等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人。
3、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里, 推拿、针灸、艾灸、拔罐 等都是不错的治疗方式,如可选用中脘、 脾俞、胃俞 、足三里、气海、神阙、关元、命门等 穴位进行针灸或艾灸 等。

预防脾胃虚寒的发生,日常要 规律饮食、规律作息 ,避免暴饮暴食、少吃寒凉之品, 注意保暖、适度锻炼 ,积极保持情绪稳定等。
那么脾胃虚寒的人群可以用哪些食疗辅助呢?
1、胡椒猪肚汤
胡椒猪肚汤,主要的材料有 胡椒、猪肚、蜜枣 等,其有 温中健脾、散寒止痛 之功效,可用于脾胃虚寒证候人群,如胃脘冷痛、得温则舒、腹痛呕吐、饮食减少、四肢不温、形寒怕冷等人群,以及适用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属脾胃虚寒者。
2、干姜蜂蜜糯米饮
干姜蜂蜜糯米饮,主要材料有 干姜、糯米、蜂蜜 等,其有 温胃补虚、止吐散寒 的功效,还可帮助机体驱散寒气、驱除身体疲乏等,还可帮助机体行气活血、有暖胃的功效。
3、肚丝汤
肚丝汤,主要材料有 牛肚、猪肚、花椒、小茴香、生姜 等,其有 补虚损、健脾胃、益肝肾 等功效,可适用于心烦失眠、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情况。

写在最后:
脾胃虚寒患者,应积极温补脾胃,注意腹部保暖、均衡饮食,少喝冰饮、少吃冰镇食物、避免暴饮暴食,避免忧思过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