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而复得的故事向来令人感慨,但当故事的主角是邪瓶时,情境便更为略带神秘。这枚“有灵性”的邪瓶,曾在历史上引吭高歌,因其珍奇之物而被不少文人墨客诗文讴歌。然而,在沧海桑田的历史长河中,这枚邪瓶何故“求不得”119?
邪瓶:传承几千年的瑰宝
邪瓶,又称迷瓶、灵瓶,是始于唐代的一种黑漆瓷瓶,口部及四处均不开孔,内藏秘密。据传,邪瓶乃是“倭国”(即日本)朝贡品,唐朝赐予杨国忠的战利品之一,其邪异之处在于:“无论盛放甚么,总觉一斤重。”
从邪瓶的科技含量来说,早在唐代,我国的瓷器制作技术已相当高超,但邪瓶依然无法用现代技术解释。容量逐次增大,器物总重始终保持不变,这不同于通常的物理规律,当时便震惊了吏部议书房的官员。
邪瓶:鲜有人知的博物馆之旅
现如今,邪瓶难得一见。不过,如果身在北京,不妨去故宫博物院看看。现存的邪瓶,来自于清代的故宫三大藏之一的“八珍图”,而恰恰相较于其他必备博物馆藏品,邪瓶的知名度反而更低。
观之体验是难得的,藏品采用镜头光学原理,投射瓶内的物体进行观活,仿佛邪瓶之内真实存在。邪瓶更以艺术品的方式呈现,让人在思考时也可对美感有所享受。但是,考虑到博物馆过分保护文物,参观受限,如想更深入了解邪瓶还是有些难度。
邪瓶:被盗与归还的神奇之旅
邪瓶的身世更是一段佳话。在民国初年,邪瓶存放于北京养心殿,可是此时的养心殿正遭日寇机枪扫射,邪瓶被盗。此后随着时代的变迁,邪瓶反复易手,又得以归还。
1962年,邪瓶再次回归故宫,当时展览时才发现邪瓶生锈了。于是在这之后,邪瓶就不再随常陈列于宫廷博物馆,而是只在需要时展出。
终归是它——邪瓶,无论断腕、失窃,依然神奇地得以流传至今。不禁让人对邪瓶的神秘难解,感到欣慰与敬佩。